以法治之力书写平安洛阳新答卷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古都洛阳文旅市场热度空前,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新颖的体验方式交织碰撞,焕发出无限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洛邑古城内,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于古建之间,衣袂随风翻飞,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天女散花”的表演营造出如诗如梦的绝美场景,令游客纷纷驻足,惊叹不已;龙门石窟景区人潮如织,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沉浸其中,细细观赏石刻精妙绝伦的细节,品味历史变迁的厚重底蕴,欣赏文化遗产的盛宴……
文旅市场的火爆,离不开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的坚强保障、赋能护航。近5年来,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思维谋划平安建设,以法治方式保障和谐稳定,将法治理念融入平安建设每一个环节,在打击犯罪、矛盾化解、高效能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书写洛阳出彩答卷。
法护安宁:把平安答卷写进百姓心中
“有人插队起争执!请求支援!”10月10日下午,洛阳市公安局老城分局西关派出所辖区商场内,一场应急演练骤然升温——两名“游客”因插队产生争执,商场工作人员小刘眼疾手快,立即抓起对讲机,发出求助信号。不到两分钟,附近商户便赶来帮忙劝阻起争执的“游客”;不到3分钟,身穿制服的民警便携带装备赶到现场,一边安抚“游客”情绪,一边迅速核实情况,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平息了事态。
“以前遇到事,我们总是慌手慌脚,现在心里有底了!商户1分钟自救、商户间3分钟互救、民警5分钟到位,这套‘135’快速响应机制,让我们做生意倍感安心。”演练结束后,商场泡泡糖商铺老板王辉指着手中的应急流程图,语气里满是踏实。
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近年来,洛阳市政法机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忠诚践行平安承诺——剑指刑事犯罪、织密防控网络、消除矛盾风险,构筑起一道道坚实防线,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洛阳向纵深迈进,护住了城市里的烟火气,也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安稳。
近年来,洛阳市聚焦重大活动、重点场所、重点物品,加强巡防巡控,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等62项大型活动接连圆满举办,均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今年十一假期,龙门石窟、老君山等热门景区及“网红”打卡地秩序井然,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洛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铁骑队员为游客服务
“孩子在学校安全,我们家长才放心。”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声。洛阳市扎实开展“六个一”防校园欺凌活动,全市组建2500余个以保安和男教师为主的“最小应急单元”,实现护学岗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对80余所重点学校实施“一校一警”精准治理,约谈400余家校园周边经营单位,从源头上净化环境;每月定期开展“警笛”夜查行动,亮警灯、强巡逻,有效预防校园及周边夜间违法犯罪。
洛阳市始终对黑恶势力保持零容忍,严格落实线索核查责任,以重点案件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全面深化10个重点行业领域整治,严打“村霸”等宗族势力违法犯罪,让市场环境更公平、社会风气更清朗。
铁路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洛阳市健全完善路地警联席会议和“四同”工作机制,常态化分析研判涉铁路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铁路沿线安全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活动,建立问题清单,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守好铁路的平安与畅通。
一组亮眼数据,是平安洛阳最有力的注脚: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资金损失数实现“双下降”,返还群众被骗资金2.19亿元;传统“盗抢骗”案件破案率持续提升、发案数明显回落,全市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32.3%……平安,正以群众可感可触的方式融入日常。
依法解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以前办事要‘多头跑、反复找’,现在进一扇门、找一个地方就全解决了,这综治中心是真灵。”日前,在伊川县综治中心,烦心事被圆满解决的张女士说。
让群众从“揣着烦恼来”到“带着满意走”,这样的一站式解忧,如今在洛阳市已成常态。近年来,洛阳市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核心目标,着力破解“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治理困局,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端、疏导端汇聚,以一站式服务、多元共治的法治实践,让群众遇到的大小矛盾、各类诉求,都能在家门口得到快速响应。
2024年11月以来,洛阳市按照“五有”目标,聚焦“五个方面规范化”,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出台工作指引明确流程,编印《“定分止争最多跑一地”工具书》细化方法,推动15个县(区)完成综治中心改扩建,真正实现群众解决矛盾诉求“最多跑一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万余起,化解率98.73%。
老城区综治中心高效调解化纠纷(资料图片)
基层既是矛盾纠纷的多发地,也是化解矛盾的第一线。洛阳市狠抓乡、村两级调解组织建设,2024年,乡、村两级共化解矛盾纠纷5.74万件,占全市总量87.9%。在市级层面,洛阳市人民调解中心下设1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并在法院、公安等部门派驻7个调解工作室,2023年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
矛盾化解效率的提升,不仅让群众获得感满满,还让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质的转变。“以前,一周有三四天都在处理群众诉求和纠纷,现在每周顶多花大半天时间就能完成。我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谋发展、办实事上了!”洛龙区丰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会博深有感触。
平安建设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共治才是护民安的关键密码。
在洛龙区丰李街道,“讲理说事”调解品牌家喻户晓,群众遇到纠纷总会先找调解员评理;在老城区,“老黄牛”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驻守一线,发挥信访、调解“1+1>2”的合力,守好群众初信初访“第一道关口”;在偃师区,“六尺巷调解室”覆盖全区230个村(社区),每月5日、20日,网格员都会与“五老”乡贤一起,在村口、广场摆上板凳,就垃圾桶摆放位置等琐事,听群众说、帮群众评,在拉家常中化解矛盾。
法治赋能: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数据汇聚,及时督促29个市直部门录入监管数据,提升政府监管规范化水平;
着力构建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监督预防体系,对重要岗位干部实现纪法轮训全覆盖;
…………
为政者应先奉法。
近5年来,洛阳市持续强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以《洛阳市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办法》为基础的重大行政决策“1+5+N”制度管理体系,坚决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作为推动依法行政的关键举措。
该市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调整行政执法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不予实施强制措施“四张清单”,出台《洛阳市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二十一条措施》,推进行政执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多亏了府院联动,我们企业才活过来了!”日前,洛阳某装备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说。这家曾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的企业,在洛阳法院与政府部门的协同推动下,通过破产重组获得“新生”。如今,企业车间机器轰鸣,订单排到了年底。
这是洛阳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缩影。
新安县法院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资料图片)
服务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洛阳市政法系统主动作为,打出“精准打击+靶向整治+优质服务”组合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院系统积极运用“绿标签”制度,对涉企案件实施当天立案、当天流转,完善简易速裁程序规则,基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用时缩短至38.98天,跑出司法服务“加速度”;
检察机关深化“护企”行动,全市两级检察院领导2024年常态化走访企业232人次,在企业聚集区设立“护企驿站”19个,精准解决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纠纷等企业急难愁盼问题51个;
公安机关落实“利企便民十项措施”“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二十条措施”,从证照办理到安全保障,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护航;
洛阳市司法局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为190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供法律咨询4500余人次、出具专业报告106份,帮企业筑牢法律“防火墙”。
普法是法治洛阳建设的重要一环。该市聚焦“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推动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让法治精神渗透城市肌理。
洛阳市西工区检察院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活动(资料图片)
该市针对青少年等人群开展精准普法;针对领导干部,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提升“关键少数”法治素养;创新“法治+文旅”模式,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开展送法进景区活动,打造的“孟小鲤”等法治形象走红全省,让普法变得“潮起来”;面向乡村印制《农村常用涉法案例选编》,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开展“一村一堂普法课”活动2400余场,让23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法律、解疑惑。
沐思想之光,循法治之道。如今,从决策到执法,从服务到普法,法治已成为洛阳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
法治为民: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在洛阳市,习近平法治思想生动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汝阳县柏树镇一间杂货屋占道多年,影响车辆通行。柏树镇某村村民李某提出相关建议后,当地网格员逐级上报村、镇领导,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只是跟网格员提提想法,没想到村里还真把这事儿办成了。”看着正在整修的道路,李某喜上眉梢。
在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二社区,“小板凳议事协商”机制持续发挥作用。该社区把议事桌搬到楼栋间、凉亭下,让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讨论社区事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居民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并最终融入社区决策。
中和民意以安四乡。进入新时代,人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愿不断增强。洛阳市顺势推出“叩门解忧”活动,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逐一上门,与居民拉家常、问冷暖、话喜忧,打通自上而下问诉求的通道;研发推广“洛安码”,畅通群众自下而上反映诉求的渠道,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结合“叩门解忧”活动,组织“警情回访”,摸排回访2023年以来家庭、情感类矛盾纠纷有效警情3.14万起,实质化解率97.8%。“叩门解忧”活动期间,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累计走访群众53.7万余人次,入户化解矛盾纠纷668起。
听民需,解民难。法治为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如何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洛阳市给出的答案是:抓创新、强供给。
洛阳市孟津区司法局小浪底司法所所长李娜娜进村开展普法宣传(资料图片)
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在12345热线设置公共法律服务模块,实现“一键通办”,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指引;
在全省率先开展全领域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来洛游客投诉举报办结率100%;
依托15个律师入企驻点工作站、19个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站(新业态一站式中心),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
一项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措施,一件件接地气、有温度、群众满意的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洛阳市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为民的深刻内涵。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管理到服务……洛阳市以法治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河洛大地绘就了一幅平安和谐的法治画卷。
洛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森表示,洛阳市在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进程中,注重由点及面、系统推进,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常态化扫黑除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等具体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每一次公正判决、每一次矛盾化解、每一处风险隐患精准预警之中,以法治创平安,以法治促发展,实现社会的安全、有序、公正运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法治河南作出洛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