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庭门口的轮椅,印出“如我在诉”暖心的辙
时间:2025-08-28 13:25来源:辽宁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8月18日一早,日头刚把辽宁省海城市人民法院南台人民法庭门前的台阶晒得微热,门口那辆便民轮椅就已被擦得锃亮,轮轴上还带着点新上的润滑油。

没过半小时,工作人员就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位老人坐了上去,轮子碾过无障碍通道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谁。

这场景在基层法庭不算新鲜,却藏着“如我在诉”最实在的理儿——把自己当成来办事的老百姓就知道该往哪使劲。


法庭为老人提供轮椅接送暖心服务

从“怕麻烦”到“少跑腿”

细节里藏着贴心的秤

不久前张大爷来的时候,手里攥着份皱巴巴的合同,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九旬的人了,腿脚不利索,说话都得喘两口气,却一门心思要弄明白“这合同到底作不作数”。

法庭工作人员一看这情形,没等老人开口问流程,先把轮椅推到了门口。“大爷,您别急,材料我来拿,咱今儿就在一楼说事,不用爬楼梯。”立案窗口的小姑娘一边接过合同,一边招呼同事准备老花镜和温水。连调解时间都特意选在下午两点,“这时候您精神头足,咱慢慢说。”

到了调解室才发现,细节想得更细:饮水机的出水口特意调矮了,急救药箱就放在触手可及的柜子上,连法官说话都放慢了语速。“您看这一条,就好比街坊借东西,写明白啥时候还、咋还才算没毛病。”法官指着合同条款,用老人听得懂的话打比方,没说一句“要约”“承诺”的词儿。张大爷后来攥着调解书念叨:“原以为法院门槛高,没想到比家里孩子想得还周到。”

不光是照顾老人,法庭里的适老设施常年备着:老花镜度数换了好几茬,就为了能对上不同老人的眼;饮水机旁总放着一次性纸杯,杯沿还特意磨过边,怕刮着嘴。这些事说起来细碎,却像杆秤,称着司法服务离老百姓有多近。

从“吵翻天”到“握握手”

调解室里有解疙瘩的巧

今年4月下旬,南台法庭和海城市司法局王石司法所联合成立的“清风调解室”刚挂牌,就遇上了桩棘手事。

王石镇东腰村的两户人家因为一把火烧杂草的事闹到快动手——被告烧草引燃山火,把原告的果树烧得焦黑,原告张口就要三万赔偿,被告却觉得“顶多赔五千,树本来就老了”。

第一次调解在村委会,两边吵得脸红脖子粗。承办法官成浩没急着拍桌子,先往果园跑了三趟。“那几棵苹果树,树龄十五年,去年挂果大概八十斤,市场价一斤三块五……”他拿着本子一笔笔算,连果树后续三年的挂果损失都估得明明白白。

“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真要闹到鉴定、开庭,钱花了,情分也没了。”说着把算好的账摊开,“看看,按市场价算,损失大概一万二,再扣掉老树本身的折旧,八千块是不是更合理?”旁边村委会主任也帮腔:“都是种地人,不容易,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话钻进了双方心里。没半小时,被告红着脸说:“我认,八千就八千,明天就把钱送来。”原告也松了口:“就按法官说的来,不为难街坊。”当天下午,赔偿款就到了位,俩人头天还瞪着眼,第二天就在村口握手唠嗑。

成浩常说:“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把账算清、把理说透,让人心服口服。”这“清风调解室”就像个解疙瘩的巧匠,把村里的矛盾在萌芽里捋顺了。

从“个案事”到“常态活”

司法服务往根上扎

有人说,基层法庭的故事,大多没什么惊天动地,却像毛细血管里的血,暖着最基层的肌理。

前文中张大爷的案子里,“涉老绿色通道”不是临时起意,早就是法庭的固定流程:但凡遇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轮椅、一楼调解室、适老设施全部“一键启动”。而“清风调解室”也是南台法庭和王石司法所琢磨了仨月的结果——村里的纠纷往往不是非得上法庭,找个信得过的地方把理说清比啥都强。

法官们常说:“法槌敲下去要响,可服务得沉下去才能接地气。”这话不假,基层的法治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轮椅碾过台阶的轻响,是调解室里递过去的一杯温水,是把“你的事”当成“我的事”的那份实在。就像那辆总停在法庭门口的轮椅,轮轴转着转着,就把司法服务的辙印碾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夕阳西下时,南台法庭的灯还亮着,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带进村的材料,有人在检查轮椅的刹车。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瞬间,凑在一起,就是“司法为民”最生动的模样——不用喊口号,老百姓心里自有杆秤。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