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为绿水青山筑牢法治屏障
时间:2025-08-29 15:38来源:辽宁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人民检察院在辽阳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循着“绿水青山”的脉络,把生态检察的根扎进这片山水间,让“检察蓝”与“生态绿”深度交融。

多年深耕,检察干警的脚步踏遍弓长岭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从守护汤河水库的每滴活水,到呵护公益林的每寸绿意,再到清理影响颜值的白色垃圾,用一个个公益诉讼案件为生态“把脉问诊”。194份检察建议更是化作整改实效,曾经的隐忧渐次消散,水源地更洁净,山林更葱郁,家园更美丽。如今的弓长岭,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这份“好风景”里,藏着“检察蓝”守护“生态绿”的执着,更映照着“美丽弓长岭”愈发清晰的模样。


200米长建筑垃圾被清走后的现状

守护“大水缸”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波光粼粼的汤河水库,是辽阳、鞍山两市百姓的生活用水来源。清晨的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汪清水既是城乡居民的“生命之源”,也是检察干警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在一次公益诉讼线索收集工作中,检察干警发现位于弓长岭区汤河镇瓦子沟村农家院后侧的沟渠中,塑料袋、烂菜叶等生活垃圾在水面漂浮,几处隐蔽的排水口正汩汩地排出生活污水,顺着沟渠的坡度悄悄向水库方向渗透。

“必须把隐患堵在源头,决不能让污水污染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干警们立即带着图纸和检测仪器沿着污水流向一步步溯源排查,蹲在排水口记录水流速度,翻开石板查看暗渠走向,最终锁定责任部门,迅速发出针对性检察建议。

很快,生活污水被定期集中外运,沟渠所在河道的淤泥和杂物被清理。更长远的守护接踵而至,弓长岭区政府投入近600万元,为瓦子沟村铺设地下污水管网,有效阻断污水对水库周边河道的污染,保障水库水质安全与生态环境稳定。

2025年的专项行动中,“拉网式”排查再次展开。干警们踩着雨后的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岸边设施,弯腰检查污水处理池的密封情况,用手触摸检查管道接口是否有渗漏,有村民反映:“咱家附近的处理设施好像有点漏,下雨天更明显。”最终干警们梳理出设施泄漏、管网衔接不紧密等多个问题,精准向4家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

整改后的水源地,漏洞被彻底堵实,老化的管道换了新颜,岸边的警示标识清晰醒目。站在水库边望去,水面映着蓝天,清澈透亮,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这汪清水,不仅关系着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更体现着检察干警们用执着与细致筑牢的安全防线。

为山林疗伤

秃坡重披“绿衣裳”

弓长岭区的群山间,公益林像一件厚实的绿色铠甲,年复一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检察干警在审查刑事案件卷宗时敏锐发现,多起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的背后,不仅藏着刑事违法的影子,更让公益林的生态遭受着看不见的“隐性伤害”。

“既要依法追究刑责,更要全力修复生态。”检察机关迅速行动,提起公诉,同步启动民事公益诉讼程序,让破坏者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履行生态修复的民事赔偿责任。针对毁林案件向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对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明确责令其按规定补种树木。自2022年以来,已有4件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被立案办理,法庭上,办案检察官作为公诉人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最终换来了120余亩受损公益林的“重生”,补种的树苗带着新绿扎根土壤,曾经裸露的山坡上,嫩芽正一点点舒展,慢慢变回记忆中郁郁葱葱的模样。

在一次次联动办案中,监管部门的公益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从过去的“被动整改”逐渐转变为“主动配合”,让每一片公益林都真正实现有人护、有人管,让绿色铠甲始终严实、完整。

扫净“家门口”

推窗见绿入画来

“汤河岸边那堆垃圾,风一吹全是灰,太呛人了!”群众的抱怨带着急,也成了检察干警的行动令。

循着线索,干警们来到群众反映的地点,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200多米长的空地上,建筑垃圾堆得像座小山,碎砖、水泥块混着杂物,不仅挡住了视线,一遇刮风便扬尘四起,下雨时污水横流,周边空气里都飘着异味。

检察机关第一时间介入,在实地勘查、固定证据后,迅速向责任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一周后再到现场,曾经的“垃圾山”已不见踪影,3000余立方米垃圾被彻底清运一空,地面干净整洁,连角落的碎渣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更让人舒心的是,为防问题反弹,150余米长的水泥挡板稳稳立了起来,底部铺着条石挡土,旁边还建起了彩钢看护房,由专人值守巡查,从源头堵住乱堆乱放的可能。

如今再路过这里,扬尘没了,异味散了,平整的地面看着就敞亮。

“终于能敞开怀在这儿散步了!”路过的村民笑着念叨,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通活“水脉”

汛期里的平安守护

“去年汛期,水都漫到了岸上,看着吓人!”检察干警在辖区孙家寨村走访时,村民指着河道水泥盖板上的羊圈、仓房,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担忧。检察干警顺着村民指的方向凑近一看,泄洪通道上的景象让人揪心:两处30余米长的河道被水泥盖板硬生生缩窄,上面搭着简易仓房,一边圈着羊,一边堆放着农机,羊粪、油污混着玉米秸秆在河道里积了厚厚一层,把河道堵了个严实。

“这些羊圈、仓房必须马上拆,河道必须清理,绝不能拿村民的安危开玩笑!”检察机关第一时间行动,向责任主体发出检察建议,一遍遍上门宣讲“河道通,洪水才能走”的道理,讲清河道行洪不畅的危害。没过多久,仓房被彻底拆除,堆积的杂物也被清理干净,河水终于能顺畅流过。

这几年,类似的检察建议不断发出,推动乡村河道清淤除障,一批“水清、岸净、流畅”的生态河道相继建成。汛期再至,看着河水顺着通畅的河道平稳流过,岸边的村民心里踏实多了。

“我院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用8年公益诉讼实践,把检察监督的‘准星’对准生态保护的‘靶心’,让每一份检察建议都成为撬动生态治理的‘支点’。”辽阳市弓长岭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姝说。

从汤河水库岸边的溯源排查到公益林里的幼苗新植,从建筑垃圾堆的清理整治到泄洪河道的畅通无阻,这背后,是一份份检察建议推动着一项项治理举措落地生根,是从“个案整改”到“系统治理”的进阶,当监管部门主动对接检察监督,当村民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生态治理由“应急处置”转向“长效保障”,协同发力构建守护生态的“共同体”,让“秀美弓长岭”从规划图变成了百姓推窗可见、日常可感的实景。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