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清晨,一声“轰隆”巨响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居民王某夫妻俩从睡梦中惊醒。老两口慌忙冲向后院,惊恐地发现,自家院内出现一处塌陷的大坑,房子墙角还裂开了食指宽的缝隙,王某的心瞬间揪紧,这房子太危险了,可能随时会倒!老两口急匆匆赶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综治中心反映情况,原来,相邻楼盘施工打地基,不仅让他们的家成了危房,还勾起了三个月前未谈拢的拆迁补偿旧怨。那时,王某因不满开发商给出的补偿金额,拒绝签约,导致房屋未能纳入拆迁范围。刚施工时,他还躺在挖掘机前大闹过,如今施工加剧险情,旧争议与新隐患交织,成了没人敢碰的“硬骨头”。
接到诉求,县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初信初访处置流程,赶赴王某家中勘查核实。“处理这件事,绝不能头疼治头,脚痛医脚,得从根上解难题。”中心当即协调镇政府和城管执法大队,很快摸清了症结,迅速启动多元化解机制,相关部门人员迅速集结,一场“破局战”就此打响。
律师率先厘清权责:施工导致房屋受损,开发商必须承担赔偿责任;镇政府工作人员则多次上门,温言安抚王某夫妇的情绪;城管执法大队和住建部门则向开发商传达房屋安全隐患的紧迫性,并表示若单从房屋表面处理,赔偿金额很难认定,维修房屋也很难令其满意,提议重启拆迁程序。
最初,开发商以“规划已调整、不再需要该房址”为由,一口拒绝重启谈判,经过三轮释法明理和劝说下,最终开发商松了口,同意以45万元重启拆迁协商,但王某的底线却是48万元,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要不,试试评审团?”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创新提议,为僵局带来了转机。一支特殊的评审团很快组建,既有王某最亲的家人,也有通晓法理的法律工作者,以及在王某心里有重量的权威人士,三方从不同角度轮番做老人的思想工作。
整整7天,三场评审会,评审团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反复沟通。第一次评审会设在综治中心大厅,大家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建议他正确对待房屋拆迁价格。王某认为,当初开发商给50万元时自己都没同意,现在48万元已是底线。面对王某的执拗,评审团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定下“三步走”策略:亲属拉着王某聊家常,让他认清形势;权威人士从维护居民利益角度,帮他卸下对立情绪;法律工作者则为双方提供补偿金额的市场参考依据,并建议要充分考虑开发商调整规划后造成的经济损失。终于,王某被评审团说通,认清“僵持下去对自己没好处”,终于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双方满意地达成共识。
此起纠纷的化解,不仅避免了矛盾纠纷升级为信访案件或诉讼案件,更守住了百姓的安居底线,尤其采用“评审团”公开调解,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成为初信初访案件源头治理的典型案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综治中心就在身边,急难愁盼有人管”。
汤原县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正以“多元化解、创新破局”的实际行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接待群众1100余人次,提供法律服务560件次,心理疏导100余人次,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分层过滤化解矛盾463件,其中县级自行推动化解118件,化解率94%,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群众满意度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