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钱本来以为打水漂了,没想到你们居然帮我追回来了。你们是真正的人民卫士。”7月1日一大早,黑龙江省黑河市市民张先生来到黑河边境管理支队花园边境派出所,送上一面写有“人民卫士,为民解忧”的锦旗,感谢民警帮他追回买鹿茸时被骗的1万元钱。
在派出所的荣誉室里,5年来收到的189面锦旗挂满了整面墙壁。这些锦旗不仅是百姓的认可,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国边境落地生根、绽放光彩的生动见证。
立体防控“织网”,让安心看得见
夜幕下的黑河市中心霓虹璀璨,花园边境派出所辖区700余家商业网点、娱乐场所人潮如织,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繁华背后,治安压力与日俱增。而派出所创新构建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成为守护平安的“智慧盾牌”。

“两伙游客酒后激烈争吵,随时可能动手!”5月10日,警情传来。民警依托“空地联动”机制,无人机率先抵达现场进行态势评估,地面巡逻组同步响应,10分钟内就完成处置。这套融合“天眼巡航、地面织网、云端联动”的防控体系,由2架智能巡航无人机、1个流动车巡组、2个平安守望岗亭与36个“警民互动”微信群组成。数据显示,自体系运行以来,辖区重特大刑事案件实现“零发案”,治安案件从2019年的年均120起降至56起,发案率下降至53%,盗窃、抢劫、抢夺等可防性案件从年均30起降至不足5起,发案率下降83%。

今年年初,一场生死救援更是见证了科技力量。一位82岁的失忆老人在零下20℃严寒中走失10余小时,教导员贺业涛启动“热成像搜救预案”,无人机搭载的红外设备在茫茫夜色中捕捉到微弱热源,民警循着热源在雪窝中找到昏迷的老人,成功挽回了生命。如今,派出所已将全域大部分监控探头接入指挥室,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实现重点区域“秒级预警、分钟响应”,真正让平安可感可触。
点滴服务“传情”,让民心焐得热
“姜大哥,您儿子的居住证办好了,我这就给您送过去!”3月14日,民警将证件递到外来务工人员姜某手中。此前,姜某因儿子患有智力与肢体双重残疾,无法回户籍地办理身份证,而异地更换残疾证又急需居住证。派出所开通“绿色通道”,民警携带移动设备上门采集信息,仅用5个工作日就解决了他的难题。
近年来,派出所将“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打造“智慧警务”小程序和“花园畅联”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集成了预约办、线上办、邮寄办等12项功能。服务开通至今,累计提供业务咨询3600人次,线上办理业务320件,为特殊群体代办事项11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针对辖区老年人口占比超30%的特点,民警设计出“防走失三色手环”——红色代表重度精神障碍患者、黄色代表失智症人员、绿色代表残障人员。两年来,借助防走失手环成功帮助40余名走失人员回家。此外,运行十年的失物招领平台,累计找回物品600余件、现金25万余元,收到锦旗120余面,成为警民之间的“连心纽带”。

一桩桩暖心实事,如同春日暖阳,将警民之间的信任桥梁越焐越热。近两年,派出所为群众办实事310件,解决实际困难120件,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警有所应”,让“民心”在贴心服务中持续升温。
多元调解“化纷”,让公正落得实
在花园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一场持续半年的邻里纠纷让社区不得安宁。居民王女士饲养的21条狗给周边居民带来诸多困扰,导致争吵不断。街道、社区多次调解无果,半年内派出所出警达20余次。
派出所副所长杨春磊在走访中抽丝剥茧,找到了化解矛盾的关键。他邀请辖区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孟素芳一同调解。面对孟老师,王女士道出了苦衷:不是不愿配合,而是找不到合适的犬只安置点。杨春磊得知后,积极协调,在小黑河村找到农舍,并帮忙联系车辆转运犬只,成功化解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矛盾。

这次调解成为派出所创新实践的起点。他们邀请12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组建“人和调解工作室”,吸纳律师、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构建“1+2+N”警民联调机制。司法所与派出所紧密配合,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织就了一张矛盾化解网络。近年来,辖区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
除了调解矛盾纠纷,派出所还将“公正”与“温情”融入日常。辖区李大爷在老旧小区院内搭建活动板房存放杂物,堵塞了消防通道,还影响居民出行,居民多次反映无果。民警获悉后,立即联合消防、住建等部门,向李大爷耐心普法,说明违建的危害及拆除的必要性。同时,协调社区提供免费库房暂存板房内的物品,消除了李大爷的顾虑。民警以法理与情理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拆除违建、化解纠纷、排除隐患。

从科技赋能的“平安网”到暖心服务的“连心桥”,再到多元共治的“调解网”,花园边境派出所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边疆治理实际深度融合,用行动诠释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时代内涵。那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不仅是群众的褒奖,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