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达七年的劳动争议,一度让员工与企业对簿公堂;一次“前端化解”的坦诚对话,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近日,烟台市芝罘区法院与东山街道综治中心联动协作,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七年的劳动争议纠纷,画上了一个“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句号。
这起纠纷的原告老王是被告的员工。2018年,他因执行工作任务与被告发生纠纷,随后被调离岗位,工资待遇也遭遇“断崖式”下降。
七年的时间里,老王一直在与公司沟通协商,直到2025年,公司答应给他72万元的补偿并签订了协议,但迟迟未能全额支付。
无奈之下,老王一纸诉状将“老东家”告上法庭。
芝罘区法院受理后,认为该案具备“前端化解”的可能。于是,主动向原告释明并引导其通过综治中心化解矛盾,这样更加快捷、节约成本。

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院迅速将案件推送至东山街道综治中心并委派法官指导调解员进行调解。
在东山街道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法官、调解员与当事人围坐一堂,倾听双方的诉求与委屈。
原来,争议的焦点远不止于补偿金额。
被告坚称调岗符合规定,减发待遇事出有因;而老王则对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服,认为这是“秋后算账”。
对于调解,老王满腹委屈地道出心声:“万一我签了字也拿不到钱怎么办,我还得养家啊!”
而被告则忧虑支付后可能面临新的诉讼。
面对僵局,指导法官敏锐地抓住了症结:“这个案子表面是钱的问题,实质是信任的问题。”
法官当场出示了类似案件的裁判标准,明确告知被告:“根据相关规定,单方调岗降薪需要充分证据支撑。”
同时,调解员也耐心劝导老王:“七年的纠纷,您耗掉的是时间和精力,如果能各退一步通过调解彻底了结,那么很快就能拿到补偿款。”

最终,在法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就剩余补偿金额、具体履行时间和方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当场出具司法确认书。
“七年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老王激动地说。
公司代表也感慨道:“感谢法院,让我们能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一句朴素的认可,道出了多元解纷的温情与力量。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芝罘区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法治+综治”深度融合的缩影。近年来,芝罘区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止步在诉外。在区级层面派驻专业团队入驻综治中心,联合9家调解组织,构建“指导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工作闭环,今年已成功调解案件287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