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湖北省公布全省县级综治中心地址和电话,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纷争有了“官方导航”。而在长江之畔的宜昌,一张覆盖市、县、街道(乡)、社区(村)四级的解纷网络早已织就——矛盾进一门,一地解千结。
“一门”之内解了多年心结
“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近日,在宜昌市兴山县综治中心,87岁的王爷爷开心地说。
今年2月的一天,社区网格员在入户走访中发现王爷爷独坐垂泪。原来,近五年来,王爷爷的生活起居一直由小女儿照顾,老人便将5万元积蓄赠予小女儿,引发其他三位子女不满。家庭调解多次未果,矛盾被上报至兴山县综治中心。
调解室内,由政法干部、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班调解员,从“民法典”赡养义务切入,又引“羔羊跪乳”典故:“父母养儿女小,儿女养父母老,既是国法,也是血脉伦常。”
数小时“拉锯”后,小女儿退还5万元交给王爷爷自行保管,四兄妹重签赡养协议。一场因5万元引爆的家庭危机,在法理情交融中冰消雪融。
王爷爷的故事是宜昌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综治中心,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立足政法职能,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功能,整合政法、信访、人社、住建、卫健等部门,工会、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资源,积极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组织和社会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使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76个调解组织入驻县级综治中心
“专业调解既高效又经济,为我们省下百万诉讼成本!”在猇亭区综治中心,两家企业负责人握着调解协议书感慨。某科技公司与供应商因百万货款僵持半年,调解员三天厘清合同漏洞,促成阶梯还款方案。
猇亭区拥有四上企业305家,四上单位357家。区综治中心联合产业园民商事调解中心,组建15人专家团,法律、经济、企业管理人才常驻“商事调解室”。
“灭火”更需“防火”。该区运用“调解+普法”工作模式,定期走访,为50余家中小微企业定制“法治体检套餐”。该区年均化解商事纠纷200余件,累计为企业挽损超3000余万元。
聚合资源,联合调解提升化解质效的故事在长江南岸的宜都也在上演。陆城街道某小区因种种原因,业主与物业公司积怨已久,部分业主拒缴物业费。
当地综治中心联合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及小区志愿者代表召开三方协调会,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制定《物业服务质量提升方案》,细化服务标准;同时推动成立物业费清缴工作专班。目前,该小区解决了停车秩序规范、垃圾分类设置等5项民生实事,物业费收缴率同比提升40个百分点。
据宜昌市综治中心主任黄战介绍,宜昌市大力推进调解组织和人员队伍建设,全市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64个,其中76个调解组织常态化进驻县级综治中心,让纠纷受理更灵活、化解更专业、调解更便民,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节约社会成本。
千余起跨区域纠纷“云上”化解
“没想到相隔千里,纠纷也能这么快解决。”在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综治中心,一起涉及三省三地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通过“云上调解”平台得到圆满解决。
该案中,外地一家食品公司发现宜昌某公司销售的果蔬脆产品包装涉嫌侵权,而设计方却是江西的供应商。面对这一复杂局面,葛洲坝司法所所长李沁创新采用“云调解”方式,通过远程视频,组织分处三省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
“我们运用‘云调查’核实证据、‘云会诊’分析案情、‘云普法’明晰责任、‘云沟通’协调方案。”李沁介绍,经过7天线上调解,三方最终达成协议,并通过邮寄方式签署调解文书。这一案例也成为综治中心运用科技手段化解跨区域纠纷的鲜活案例。
这样的“云上智慧”已遍布宜昌。通过对接“城市大脑”与政法专网,2025年以来,1300余件跨区域纠纷在“云上调解”平台化解,调解成功率高达98%。
“四级网络”让纠纷止步于基层
7月初,记者走进兴山县综治中心,看到中心设置有受理引导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来中心反映诉求的王先生表示“布局合理、标识清晰”。指挥调度区里,巨型电子屏闪烁跳动:591个网格的动态、雪亮工程视频画面实时流转。据了解,今年以来,该中心通过网格化排查,让275起各类矛盾纠纷止步于基层。
“矛盾调处终点站的实质是机制革命。”宜昌市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按照市级“预测预警”、县级“实战应用”、乡级“一线处置”、村级“末端触角”的功能定位,宜昌市推动全市综治中心完成了全覆盖规范化建设。在规范化运行上,从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研判多方着手,靶向发力,破部门壁垒、破层级阻隔、破程序空转,不断提升中心实战功能。今年以来,全市综治中心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6104件,目前已化解15863件,化解率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