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主城区以北,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的院子里,每周三都有一番别样景象。街道综治中心牵头打造“常驻+机动”的“5+N”下沉力量体系。综治干部、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干警、法庭法官组成的“5人常驻团队”整装待发,即将到辖区19个村社进行“下沉巡回”,构建起“力量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矛盾化解掉”的治理新局面。
采访团在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郭芷岑摄
7月31日,“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抵达赤壁市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右手窗口上方,“非警务纠纷受理”六个红色字体简洁醒目。
将物业停电、邻里漏水、家庭拌嘴之类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分流到综治中心,促进警务工作聚焦核心,也让群众少跑冤枉路。
“以前物业和业主纠纷也打110。”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主任刘林说,中心强化警调联动,实行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分流机制,对非警务类矛盾纠纷,街道综治中心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上半年,中心共受理非警务纠纷1255起,现场化解1183起,成功率96%以上。“群众进门三分钟就能完成登记、分流的流程,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显著提升了办事效率。”刘林介绍道。
调解现场。资料图片
今年初,莲花塘村两户村民因农田灌溉问题积怨三年。高位田灌溉冲刷损毁低位田作物,低位田筑埂阻水又导致高位田雨季内涝,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竟互相毁坏农作物。
矛盾上报后,一场特殊的“田间会诊”迅速展开。自规部门的技术员踩着田埂厘清土地权属边界,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卷起裤腿测量地势落差,当场拟定出“分阶引流”工程方案。调解员则在水车旁拉起家常,用“同村同族”的温情软化对立情绪。
“我们当场签协议,按比例出材料费改造水渠,互相赔偿损失,村里管护公共缓冲带。”当事村民老张回忆,一周后工程完工,两家再未红过脸。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变‘条块分割’为‘握指成拳’。”刘林介绍道,当前赤马港正优化非警务警情分流闭环,将综治中心打造成预警风险的第一哨站。
“矛盾化解在一线、方案生成在一线、协议履行在一线。”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陈鹏说道,这种“5+N”联动模式让专业力量直抵矛盾源头。常驻的“5”类力量提供基础服务,而“吹哨报到”的“N”专业队伍,则精准破解了山林土地、建房纠纷等“硬骨头”。今年以来,这样的“流动说事堂”已开进19个村社,现场化解矛盾127起,点对点攻坚专业纠纷20余起。
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宣传栏。郭芷岑摄
一杯热茶、两张凳子,中心人民调解员熊啟禄的“婚姻家庭调解室”就在大厅左侧。熊啟禄向记者介绍了一起他曾成功调解过的一例婚姻纠纷。
原来,妻子产后疲惫不堪,丈夫却疏于分担甚至恶语相向,两人抱着婴儿准备离婚。熊啟禄没有急于评判对错。他将夫妻分开,像中医把脉般开启“望闻问切”。
问清原委后,他对着丈夫释明法律中对哺乳期离婚的特殊规定,又向妻子坦言丈夫的职场困境。经过近五小时的“背靠背”疏导,丈夫流下懊悔的泪水,与妻子和好如初,并承诺多分担产后家庭事务。
“我一年要调解两百多起纠纷,九成以上是家长里短。”熊啟禄说,他的秘诀是“望闻问切”,先察言观色,再耐心倾听,接着换位思考,最后对症开方。“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把理说透、把情讲通。”
当法官的法槌声在田间地头回响,当调解员的家常话消融坚冰,当测绘仪在纠纷地界定下公平的坐标,基层治理便在最贴近大地的位置扎下了根。
赤马港街道用“下沉巡回”工作法的生动实践证明,善治的密码,在于让专业力量穿透距离阻隔,在于让群众少跑腿就能解决烦心事。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赤壁市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