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案数同比增长58.7%,上诉率同比下降6.1%——这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是湖北天门法院仙北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位于天门工业园核心地带的仙北法庭,以其独特的“三剂良方”,助力基层治理,服务支点建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司法为民答卷。
善意司法:政企共赢,书写解纷新篇章
天门沉湖湿地,这片曾经见证军民同心垦荒的土地,在移交地方后,由天门工业园沉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管理局接管,承担起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的双重使命。
2016年,沉湖管理局与某农业公司签署了为期24年的土地租赁合同,将904亩耕地交付企业经营。前五年合作顺利,然而自2021年起,受市场环境影响,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开始拖欠租金。面对国有资产可能流失的风险,沉湖管理局最终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仙北法庭庭长唐文深知此案关系重大:简单判决或许能够结案,但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职工失业、土地闲置的多输局面。为此,法庭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主动“向前一步”,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多轮调解。
在法庭的耐心协调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沉湖管理局给予企业合理的宽限期和灵活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企业则承诺分期偿还120余万元租金。这一调解结果既维护了国有资产权益,又为企业赢得喘息之机,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创新机制:司法建议,激活企业自治内生动力
八月的水产养殖旺季,天门工业园饲料企业园区内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市饲料生产企业的集聚区,这里的产品远销省内外多个地区。
然而,在这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法律风险。仙北法庭在审理园区某饲料公司多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发现,该企业与养殖户普遍采用“赊销”模式,存在担保形同虚设、合同签署混乱、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从源头化解纠纷,法庭没有满足于个案的审结,而是深入剖析症结,向企业发出《司法建议书》,从规范签约流程、强化资信管理、严审担保资质、严禁业务员担保、优化担保合同设计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这份司法建议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企业负责人反馈:“启用新版合同和严格筛查后,公司无效担保显著减少,具备实质担保能力的客户比例明显提升,我们对货款回收更有信心了!”通过司法建议这一创新机制,仙北法庭成功引导企业构建起规范、风险可控的内部治理体系,实现了从“化解矛盾”到“预防矛盾”的深刻转变。
温情司法:修复亲情,守护万家灯火
“叶庭长,多亏了你们,我家的老大难才能解开!”今年六月,一起积怨多年的赡养纠纷在仙北法庭法官叶四华的温情调解下得以圆满解决。
82岁的刘奶奶育有三女一子,老伴去世后因中风需要长期照料。然而子女们因赡养问题争执不休,经多次调解未果,最终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叶四华没有简单开庭下判,而是带领书记员驱车数百公里,挨家挨户走访子女,倾听他们的实际困难,唤醒母子亲情。
经过不懈努力,子女们从最初的争执不休到沉默反省,最终达成共识:不仅同意每月支付450元赡养费,还主动承担起轮流照料母亲的责任。一纸判决或许能够划分赡养义务,但却无法修复亲情裂痕。仙北法庭始终秉持“小案不小办”的理念,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守护万家灯火。
从政企共赢到企业自治,再到亲情修复,仙北法庭用三个生动案例诠释了“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深刻内涵。向前一步的调解艺术、精准发力的司法建议、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这三剂“良方”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仙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