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如何助力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这是法院融入综治中心建设中面临的一道考题。
湖北省十堰法院立足审判职能,结合本地实际,将司法资源精准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当司法威严遇上车城温情,当司法力量与基层治理深度耦合,十堰法院正书写着“枫桥经验”的新时代答卷。
畅通部门协作
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
“以前处理宅基地纠纷,先找村委会调解,调解不成再去镇里,最后还要跑到法院立案,光来回奔波就耗了半个月。”在丹江口市综治中心感受到“一站式”解决纠纷的村民老郑,回忆起过去的维权经历时感慨不已。
在综治中心,不仅仅是距离上的方便,当事人在解纷方式选择上的方便更加引人注目。
丹江口法院主动对接丹江口市综合治理中心,设立“法院服务窗口”,与综治中心内的其他20家单位“邻窗办公”,构建起“咨询—调解—确认—立案”的无缝衔接服务链条。
“群众只要走进综治中心,无论是邻里矛盾、劳动争议,还是合同纠纷,都能在综治中心得到专业法律指导。能调解的,我们联合各方力量当场化解,调解成功的当天就能办理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直接指引立案。”丹江口市综治中心驻点法官陈勇介绍,法院入驻综治中心,有效解决纠纷能不能调、需要法官介入多少、如何更好衔接等问题,保障纠纷化解实质化推进。
深化调解指导
构建协同共治“前哨站”
“张法官,这个案件双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情况也比较复杂,需要您的专业指导。”9月初,房县法院入驻综治中心的张法官,收到了综治中心调解员老王的求助。
这是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涉事双方就责任划分、赔偿标准等方面问题分歧严重。房县法院法官指导县综治中心有效整合力量,联动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协同中心调解员、专业医护人员就双方争议焦点进行多轮专业释明和疏导。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主动撤回了再审申请,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彻底性化解。此案成为“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协同作战的典范。
房县法院依托综治中心,牵头构建“法院+N”多元协同解纷机制,以“源头预防、分层化解”为核心,推动形成“多方参与、有机衔接、高效联动”的解纷格局,主动与县总工会、卫健、妇联等部门对接,建立多领域领域的“调解-诉讼”无缝对接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司法专业优势与行业管理优势结合,大幅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做优速裁快审
打造简案化解“快车道”
从启动诉前鉴定到达成调解,全程用时36天。这是入驻郧西县综治中心的法院速裁团队的办案速度。
王某受他人雇请改造农村旧房,不慎摔伤、骨折,因赔偿事宜协商未果,王某无奈下来到郧西县综治中心。速裁团队接手该案后敏锐意识到伤残等级及赔偿标准的确定是化解矛盾的核心,也是耗时关键点,遂建议并引导双方启动“诉前鉴定”程序。鉴定意见明确后,速裁团队便立即组织双方先行调解,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赔偿标准计算细则,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详尽的释法析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当庭履行60%的赔偿金。
2025年,入驻郧西县综治中心的法院速裁团队已成功审结案件253件,平均审理周期不足20天。他们的“快”并非一味求速,而是在效率中兼顾效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专司简案快审,立案迅速、审理高效、裁判精准,所办结案件,无投诉、无发回重审、无超期结案,被誉为综治中心的“急诊轻骑兵”。
从“一处跑”到“不用跑”,从“流程长”到“快速了”,十堰法院通过深度融入综治中心,不断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最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