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三峡升船机是三峡工程重要通航设施之一,也是无数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打卡点。然而,热点背后却一度暗藏“冒名囤票”的现象。
今年7月,宜昌市葛洲坝人民检察院与长江航运公安局宜昌分局通过侦协办平台共享案件信息时,在梳理一批旅行社门市部治安管理处罚案件中,一份普通的游客购票台账,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
“这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在2024年竟然购买了46次三峡升船机门票。这明显超出了个人正常旅游需求,不合常理,背后可能存在问题。”承办检察官的警觉,揭开了深入调查的序幕。

通过对相关购票信息的初步筛查,检察人员发现,像这样的“超级游客”并非个例——共有113名“游客”在一年内重复购票高达1600余次,异常痕迹十分突出。
线索浮出水面,如何查清全貌?葛洲坝检察院相关人员迅速从长航宜昌公安调取了景区相关案件数据,并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多达3073条信息进行了深度清洗和碰撞分析。

数据之下,真相逐渐清晰。检察官最终查明:有9家旅行社及门市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系统性地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违规囤积船票超过3000次,转售牟利逾3万元。
“公民个人信息神圣不可侵犯!”承办检察官李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冒用游客身份信息牟利,既严重侵害公民隐私权益,更会扰乱社会公共信任的信息安全秩序。
李澜进一步指出,宜昌坐拥葛洲坝、三峡大坝等国家级重大工程,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每年有大量全球游客慕名而来。若不及时规制此类行为,必将严重损害宜昌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
案件事实清楚,侵害客体明确。为坚决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经上级检察机关指定管辖,葛洲坝检察院迅速启动监督程序,打出“组合拳”。
一方面立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推动文旅部门督导涉案旅行社全面整改、强化内部管理;
另一方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敦促相关部门凝聚监管合力,对辖区旅行社门市部开展全面排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
检察监督的“撬动”效应立竿见影,快速推动了行政部门的高效履职。
各职能部门迅速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执法协同等协作机制,对辖区旅行社及门市部的经营资质、业务开展情况全面核查,针对冒用信息囤票、未网络备案、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置,推动问题全面“清零”。
“过去,由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存在和协同联动机制不畅,导致我们在文旅市场的监管上,有时会出现效能不高、对某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足的问题。”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今,在检察机关的有力督促和推动下,我们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真正凝聚起了监管合力。通过全链条的排查与整治,我们不仅筑牢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更重要的是,让本地的旅游市场重新回到了公平、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这对经营者和游客而言,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共赢。”
从一条细微的数据线索入手,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公益诉讼和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等方式,宜昌检察机关与行政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成功斩断了盘踞在热门旅游景点周围的“囤票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