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博会的客商云集到“邕BA”的呐喊声浪,从夜市街巷的烟火气息到清晨社区的宁静晨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热闹与祥和背后,都活跃着政法干警的身影,他们用“平安刻度”标注着城市最暖心的温度。
作为群众身边的“平安守护者”,南宁市政法系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政法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求真务实的实干、无私无悔的奉献,作为新时代平安南宁建设的生动注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切、安全感更稳固。
以“实时在线”换“稳稳心安”
百姓看平安,关键看治安。全市政法系统牢牢把握“核心是创、目标是稳、关键在主动”的目标,以“实时在线”的责任感全力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治理等重点工作,一个个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一件件案件被依法办理,一次次全民反诈行动守牢群众“钱袋子”。今年以来,全市现行命案、“两抢”案件实现全破,刑事、治安案件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5.04%、6.09%;传统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5.71%、25.51%,社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早已刻进政法干警的骨子里,成为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从维稳安保到抗灾抢险,从应急处突到风险防范,每当急难险重任务来临,他们总能闻令即动、冲锋在前,打赢一场又一场大仗硬仗,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贡献力量。
这份坚守与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2023年,南宁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24年,市法学会荣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5年6月,南宁市被命名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平安南宁建设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以“多元解纷”解“千千心结”
宾阳县武陵镇热闹的圩日集市上,镇综治中心调解员搭起一张“话事桌”,前几日还为地界红过脸的两户村民,特意趁着圩日来到这里求助。调解员摆事实、讲情理、释法理,双方心结快速化解后,并肩站在农具摊前,热络地讨论新犁的用法。
曾经,因农村地区村居分散、服务半径大,公共服务触达难、矛盾纠纷调处慢成了乡亲们的“心头堵”。如今,每逢圩日,综治、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力量组团“出摊”,党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服务队,深入集市巷尾,把法律咨询、纠纷调处、权益维护等服务“打包”送到群众身边——赶一趟圩、办大小事,成了群众生活的常态。
这样的便民暖心成效,源于南宁市政法系统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成果,更来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各县(市、区)党委政法委依托综治中心,创新一系列接地气的调解模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更快一步、更暖一分”:邕宁区推出“三色解纷法”,绿色简单矛盾“马上办”、橙色复杂矛盾“精准办”、红色疑难矛盾“合力办”,跑出纾解民忧加速度;兴宁区打造“汽配联席”,架起驻地单位、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共治桥梁”,破解行业性纠纷难题;江南区创新“宜来调解工作室”,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模式,成了群众口中“靠得住的说理地”;青秀区汇聚“二老三师六员”(“二老”即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三师”即驻村律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调解师,“六员”即网格员、调解员、信息员、监督员、宣传员、代办员),用“土话”拉近距离,用“土理”释法说理,用“土法”化解心结……一幅幅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善治图景正在绿城大地徐徐展开。
如今,行走在南宁的大街小巷,平安和谐的气息扑面而来:网格员走街串巷排查安全隐患,综治中心里来访群众握手言和,村头榕树下乡亲们围着政法委员拉家常……曾让居民揪心的安全隐患、让工人犯愁的欠薪难题、让邻里闹僵的鸡毛蒜皮,在南宁市政法系统的高效联动和不懈努力下,最终都化作家门口的安心、工地上的笑脸和街巷里的笑声。
以“改革创新”送“满满便利”
“刚付完电动自行车钱,点开小程序填信息、拍照片,几分钟就完成了注册申请上牌,太省心了!”市民李女士举着手机里的登记凭证,笑容里满是对便利服务的认可。
2023年8月,南宁市公安交警部门推行电动自行车互联网“云注册”服务——从信息采集到查验审核全程在“云端”完成,牌证还能直接邮寄到家。如今,超过94%的购车群众都会选择这项服务,“少跑腿,快办事”成了大家对这项举措的一致好评。
同样感受到政法为民效率提升的,还有长沙一企业的诉讼代理人吴先生。今年4月,他带着买卖合同纠纷的起诉材料来到西乡塘区人民法院,本以为被告住所地在宾阳县,还得再跑一趟宾阳,没想到,法院工作人员当场把材料上传至南宁市全域诉讼服务平台,一键转送宾阳县人民法院。“立案通知很快就收到了,不用两地奔波,效率太高了!”吴先生竖起大拇指说道。自2024年6月全市两级法院升级全域诉讼服务以来,“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减少企业和群众诉累的暖心行动。
2025年前三季度,南宁市政法系统用一项项“接地气”的改革创新,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指尖上”“家门口”:
——法院系统在诉讼服务窗口设立“群众服务岗”,把“暖心站”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4161件群众来信来访来电诉求,2690件当场得到答复处理、1397件工单派转快速办结,坚决不让群众“揣着难题来,带着失望回”。
——检察系统将守护“民生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检察公益监督活动,办理案件121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针对电梯安全隐患开展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推动整治电梯安全隐患100余处,让群众出行更安心;支持起诉追索欠薪30件,让农民工安“薪”又暖心。
——公安部门推动167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警务人员主动上门,为5957名因病、因残行动不便群众办理证件及业务;“生命救护绿波”机制精准调控,为184名危重病患抢出“黄金救治时间”。
——司法行政部门推进公证服务“减证提速”,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从122项扩大到200项;2.6万余件法律文书起草修改、16.3万人次法律咨询、2万余场次法治宣传、1.3万余件矛盾纠纷化解,把法律服务贴心送到群众身边。
这些看似寻常的举措,背后是南宁市政法系统坚守“为民奉献”的初心——他们始终坚信,政法工作的价值,就藏在群众“少跑的一次腿、少等的一分钟、少操的一份心”里,让“便利”成为群众生活的常态和城市发展的底色。
当邕江晚风拂过骑楼灯火,当夜幕下的街巷依旧热闹有序,这群“平安守护者”带着更足的干劲、更坚定的信念,把“安全”送到群众身边,把“满意”装进群众心里,让这份平安答卷写满为民情怀。
(广西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