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生态“保卫战”中牢筑法治屏障!沙绿交锋的前沿,他们于履职中话“检蓝”担当
时间:2025-08-26 10:44来源:武威市委政法委责任编辑: 李鸽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土地占比高达88.18%。

2020年以来,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于沙绿交锋前沿展现检察担当。

创新机制破除壁垒

构建全链条公益保护体系



为应对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治理难题,民勤县人民检察院积极构建多层次协作机制,与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共同签署检察协作机制意见,确立六大协作机制,开展联合巡查,清理违规放牧羊只800余头、骆驼100余峰,移送并督促办理多起公益诉讼线索,以法治手段破解毗邻区域生态治理难题。

同时,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2022年底,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开展环境保护税征收专项监督活动,联合税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针对企业未足额缴纳环境保护税问题依法提出检察建议。为服务保障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建设,该院联合林草、水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明确七项协作内容,构建“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行刑衔接-调查取证-案件会商-生态修复”全链条治理体系。机制建立以来,各部门协同开展行动10余次,有效促进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同向发力。

此外,持续完善“河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合执法协作机制。2020年至今,通过实地核查、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开展全覆盖排查,针对无证取水、河道堆淤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8份,督促关闭非法取水机井7眼,追缴水资源费6万余元,清理河道垃圾12吨,为维护河湖健康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精准施策深化协作

拓展公益诉讼监督影响力

针对非法毁坏梭梭林地、盗采沙生植被等突出问题,民勤县人民检察院推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生态检察模式。2020年以来,经调查取证后向监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7份,并督促落实整改方案。通过责令涉案人员“补植复绿”,累计恢复林地300余亩,补栽30余亩,新栽25亩,实现“毁一棵树,造一片林”的综合治理目标。

2025年初,“检察公益生态基地”正式建成。基地涵盖200亩“生态修复林”、450亩“检察公益林”和350亩“社会实践林”。组织检察干警、案件当事人、社区矫正对象及公益人士参与义务压沙、植树造林等活动,开展集中植树造林2次,种植梭梭树2万余株,压沙22亩。该基地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教育、警示于一体的治理闭环。

针对非法开采售卖野生锁阳等行为,积极开展保护野生植物专项监督活动。针对非法采挖锁阳行为,依法向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专项监督,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借力外脑聚力攻坚

破解公益诉讼办案瓶颈

2022年,民勤县人民检察院面向社会公开选聘42名公益观察员,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及微信群三重渠道发挥其“前沿哨”作用。截至2025年7月,公益观察员累计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线索80余条,占该领域总线索数的65%,显著拓宽了案源渠道。



为增强检察监督的专业性,2025年3月,聘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马俊河及公益治沙人仲麟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特邀检察官助理提供权威咨询意见,协助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推动专业部门与检察机关建立数据共享与深度协作机制。“专业治理+法律监督”的融合模式,有力破解了生态案件中的专业壁垒,使检察监督更具精准性和实效性。

通过机制创新、精准办案和社会共治,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将检察职能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大局,探索出了一条以法治力量防沙治沙、守护绿洲的有效路径,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