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一声清脆的手机转账提示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天北新区经开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显得格外悦耳。务工人员周某看着手机屏幕上“到账18870元”的提示,紧锁了半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激动地对在场工作人员说:“我之前以为,就算找到检察院也拿不到这笔钱,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
这一刻,压在周某等5名工友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场成功的讨薪,背后是一条由奎屯垦区人民检察院、司法局、住建局共同开辟的“绿色通道”,是“检察+司法+住建”联动机制注入的强劲“法力”。
数字赋能讨薪维权,联动发力,打通讨薪“绿色通道”
时间回溯到今年9月,奎屯垦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调取住建部门讨薪务工人员举报人投诉数据,抓取人民法院民事立案数据中原告姓名,运用民事支持起诉数字监督模型,比对筛出讨薪维权线索。
原来,周某等人提供劳务的某装修公司与胡杨河市某2家酒店签订了装修合同。工程按期交付后,酒店方却迟迟未支付剩余工程款。这笔“烂尾”的账,直接导致了周某等5名工人的16万工资被拖欠。半年里,他们多次讨要无果,导致他们无法返回江苏老家。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行动号令。”收到线索后,奎屯垦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启动“检察+司法+住建”维权联动机制,一条高效协同的“绿色通道”迅速贯通。
检察干警依法履职,向周某等5名务工人员代表告知了支持起诉的权利,并指导他们递交《民事支持起诉申请书》。检察官还耐心帮助他们梳理、收集劳务合同、考勤记录、工资条等关键证据,为维权之路备足了“弹药”。
司法局调解员主动出击,分别与装修公司沟通具体诉求,并与酒店方取得联系,搭建起对话的桥梁。
住建局工作人员发挥行业监管优势,负责协调酒店方,核对工程账目,从源头上厘清纠纷焦点。
三方各司其职,又同向发力,形成解决欠薪问题的强大合力。
融通“法理情”,巧解“欠薪结”
证据在手,法理清晰,但案结事了人和才是最终目标。在调解过程中,检察机关并非简单地“一诉了之”,而是将法理、事理、情理深度融合,坚持调解优先,实质解纷止争。

检察官向酒店负责人严正阐明拖欠劳动报酬所需承担的法律后果,讲清支持起诉的严肃“法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心置腹地分析涉诉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对企业社会信誉度的损害等“事理”,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向酒店负责人强调,务工人员辛辛苦苦半年,家里的老人、小孩都眼巴巴的指望着这笔钱看病、上学,讲明“情理”。
司法局调解员耐心疏导情绪,住建局工作人员精准核对账目。
经过多方不懈的努力,反复沟通协调,因酒店方资金周转不畅,最终酒店方、包工头、装修公司、务工人员一致同意由酒店方直接分批次转付工资给务工人员。
终于,这场纠纷,在诉前得到圆满化解。
检察回访,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
案件虽然办结,但检察监督的职责并未止步。承办检察官对周某进行回访。
“第一批次的钱收到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本以为这血汗钱真要打水漂了,没想到在综治中心,有你们帮我们主持公道!”周某的声音充满了感激。

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检察官也不忘提醒周某和他的工友们:“以后干活,一定要记得和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注意留存考勤记录、工资条这些证据,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一通温暖的回访,为这场讨薪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次成功的实践,不仅仅是追回了一笔欠薪,更是“支持起诉+联动调解+履行监督”工作模式的一次生动演绎。它让司法的力量与温度,通过综治中心这个基层治理平台,精准地直抵民心最柔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