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以后可能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这让我们一家怎么活?”8月26日,王某的妻子带着一沓厚厚的医疗单据,走进了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综治中心。
2024年7月12日,铁力市某企业工人王某在近五米高的棚顶检修设备时,脚下踏板突然松动,他整个人失去平衡,从高处重重坠落。
“砰”的一声闷响,现场工友顿时惊慌失措。公司负责人第一时间冲进车间,一边紧急拨打120,一边组织人员维持现场秩序。救护车呼啸而至,将已经昏迷的王某送往医院抢救。诊断结果令人揪心,王某身体多处骨折、脏器受损,生命一度垂危。
接下来的81天,王某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企业承担了所有医疗费用,但身体的剧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笼罩着他和他的家人。两次康复治疗虽然带来一线希望,但距离真正恢复仍遥遥无期。与此同时,一场关于赔偿的拉锯战正在悄悄酝酿。
王某妻子代丈夫提交了人民调解申请,提出了90万元的赔偿要求。首轮调解现场气氛凝重,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我们已经承担了所有医疗费,这个数额实在难以接受。”企业方态度坚决。

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但经验丰富的全国十佳人民调解员王亮并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与双方展开了深入沟通。与企业方,他仔细分析诉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与王某家属,他耐心解读《工伤保险条例》的具体条款,帮助理性评估赔偿标准的合理性。
转折出现在第二次调解之后。经过多位调解员的释法明理及出示对类似案例的判决参考。在事实和数据面前,双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企业方意识到走司法程序可能付出更大代价,王某家属也明白了诉讼过程漫长且结果不确定。
第三次调解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夕阳透过调解室的窗户,双方终于就85万元的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签字笔落下的那一刻,双方均长长吐出了一口气。
为确保协议履行万无一失,双方共同前往综治中心的诉讼服务窗口,申请了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一纸文书,仅用10余天便为这起持续一年多的矛盾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类似纠纷的解决树立了典范。

这起案件只是铁力市综治中心成功化解的众多矛盾纠纷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铁力市综治中心依托四位国家级金牌调解员工作室,统筹31个职能部门和16个调解组织,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服务理念,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681件,化解率96.5%,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0.2%,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