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现在就还钱!不能让老婆孩子都觉得我是个不讲信用的人。”日前,被执行人阿某隔着院墙,在手机里急切地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喀什垦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表明态度。
最终,他通过微信转账将拖欠两年之久的摩托车款一次性付清。一场因买卖合同引发的纠纷,在法律温度与亲情感召下圆满化解,申请执行人为法院执行局送上锦旗表达谢意。

申请执行人为法院执行局送来锦旗致谢
赊购车辆引纠纷躲藏逃避“玩失踪”
2023年8月,阿某从吴某处赊购了一辆价值3.79万元的摩托车,并出具欠条,承诺四个月内付清全款。后因阿某拖延支付,吴某诉至喀什垦区人民法院。经调解,双方签订分期付款协议。然而,还款期限届满后,阿某仍有2.79万元未履行,吴某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法官依法向阿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并多次尝试通过电话与其沟通,督促其主动履行。但阿某不仅态度消极,甚至拒接法院电话,试图以逃避方式拖延支付。
主动“蹲守”强出击“隔墙”传递情法理
为打破僵局,维护司法权威,执行干警决定主动出击。10月13日,执行团队驱车数百公里,前往阿某所在的团镇,在其住所附近进行全天候蹲守,希望当面与阿某沟通,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消解其抵触情绪,促使其主动履行。
夜幕降临,蹲守了一整天的执行干警终于看到阿某的身影闪入家门。然而,当干警上前敲门、亮明身份并说明来意后,开门的却只有阿某的妻子和姐姐。阿某本人则躲在屋内,拒不露面。面对僵局,干警调整策略,将执行突破口转向其亲属。

执行干警在向阿某家人释法明理
“法院依法出具的调解书,和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有能力履行而故意拖延、拒绝履行,法院将依法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罚款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可能要面临十五天的司法拘留……”执行干警站在门口,严肃告知阿某的妻子和姐姐拒不履行会产生的法律后果。
在释法的同时,干警还从情理角度对他们开展疏导:“诚信是为人之本。逃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家人跟着担忧,让邻居朋友产生不好的看法。主动把债还了,自己和家人心里都踏实。”
亲情协助化坚冰即时履行得圆满
经干警多番释法析理,阿某家人的心扉渐渐被打开。阿某的妻子坦诚说道:“家里最近卖棉花的钱,一部分拿去还了贷款,但紧紧手,这笔摩托车款还是能凑出来的。”阿某的姐姐也深受触动,当场表示:“逃避确实不是办法,做人要讲信用。我们一定好好劝他,让他马上还钱!”

阿某将案款履行完毕
夜色深沉,风轻人静。听到执行干警和家人沟通的话语,阿某对自己的逃避行为感到羞愧。在家人的协助配合和劝导说服下,当晚,他通过微信转账,将2.79万元案款全额支付给吴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面对执行僵局,喀什垦区人民法院巧妙将“法理、事理、情理”融合,借助亲情纽带牵引作用,将被执行人亲属从执行工作“旁观者”转变为执行工作的“协助者”和“劝解者”,让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权益从“纸面”落到“实处”,既体现了法律的刚性与威严,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温度,更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