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辆油罐车,停出“天价”账单?看戈壁法庭如何破局
时间:2025-11-19 10:17来源:兵团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米兰小镇上,一辆停放了四百多天的油罐车,在被拖走一个多月后,牵出了一场情、理、法的激烈碰撞。车主法某的心痛与愤怒,执法部门的依据与委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米兰人民法庭上激烈交锋。

从“坐堂问案”到“主动勘验”

当法某拿着诉状来到法庭时,他带来的不仅是索赔诉求,更是一份对执法程序与后果的质疑。面对这起涉及民生的行政争议,米兰法庭没有简单立案、一判了之,而是第一时间启动了“枫桥式”解纷机制。

“案子不能光看卷宗。”承办法官认为,这起纠纷的根本在于事实不清、责任不明。于是,米兰人民法庭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调解员,组成了专案调解组,直接开往车辆被扣的驻团企业大院。

在现场,法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而是矛盾的直接面对者。他亲手触摸破损的车窗,查看电瓶被盗的痕迹,丈量车辆停放的位置。这番实地勘验,不仅固定了车辆受损的关键证据,更让法某感受到:法庭是真心实意要为他解决问题。

三轮调解解开“事结”与“心结”

前两轮调解,双方寸步不让,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我的车停了再久,也不是被胡乱保管的理由!”法某的委屈,源于对执法行为的不解与财产受损的心痛。

“我们依法清理‘僵尸车’,程序合规,法某理应承担费用!”执法部门的坚持,源于对执法权威的维护。

僵局之下,调解组采取了“背对背”调解法。法官对拖车方释法:“执法为民,程序的终点不是拖走,而是妥善处置。保管不善导致损失扩大,这背离了执法为民的初衷。”同时对法某明理:“车辆长期停放公共空间,确实影响了市容和他人施工,这份责任也无法回避。”

第三轮调解,法官抓住了“公平原则”与“过错相抵”这两个关键支点。他不再纠结于“谁全对谁全错”,而是引导双方审视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寻求一个兼顾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

最终,法某当场支付2000元拖车费,车辆损坏损失自行承担。这个结果,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让双方都认识到自身责任后达成的实质性和解。法某说:“气顺了,理通了,我愿意承担该我承担的部分。”拖车方负责人也表示:“这个案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执法要更规范、更人性。”

“我们追求的‘案结事了’,不仅是法律关系的了结,更是人心关系的修复。”米兰人民法庭负责人说。

戈壁滩上,风沙依旧,但那辆历经波折的油罐车已然驶向新的路途。它所见证的,不再只是一场个人权益的救济,更是一幅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法庭生动实践的鲜活画卷。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