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西:2235条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全部处理
时间:2025-10-31 10:16来源:平安广西网责任编辑: 安羽

2235条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全部处理

广西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截至10月27日,广西汇集录入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2235条,目前已全部完成处理,涉案金额1.21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5348万元,集中纠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53个,有力纠治重点领域行政执法乱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法治保障。

“以前那些不合理的执法行为没有了,执法越来越公正、透明!”提起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华感慨道。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今年上半年,广西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入企行政检查总数较去年同比减少25%,全区行政罚没款较去年同期下降57.9%,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查封以及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纠正。截至10月27日,广西汇集录入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2235条,目前已全部完成处理,涉案金额1.21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5348万元,集中纠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53个,有力纠治重点领域行政执法乱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法治保障。

勇于刀刃向内

深入排查线索整治

据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把专项行动纳入2025年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要任务,把专项行动放在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中统筹推进。

自治区纪委监委与自治区司法厅组建“双专班”,建立定期会商、情况通报、线索联查等工作协调机制。自治区司法厅切实履行统筹职责,通过日通报、定期调度会、闭门会及碰头会等形式,及时交流经验、通报问题,压实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确保专项行动同频共振、同题共答。

全区各地各部门聚焦行政执法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攻坚与查纠并重,以务实举措纵深推进专项行动。

自治区司法厅充分发挥统筹组织作用,勇于刀刃向内,强力推进涉企执法线索排查工作。一方面,强化问题线索公开征集,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向社会发布公告,全面收集线索。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向多单位发函征集线索,共获得6882条线索,并督促各地执法部门核实解决。

另一方面,强化现场指导调研。今年5月,选派精干力量组成5个现场指导组,分别到16个区直单位和14个设区市。9月,又派出6个指导调研组到部分区直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和9个设区市开展指导调研工作,持续推进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

自治区司法厅还着力破解“等、靠、要”思想,紧盯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等突出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28份,督促限期整改,推动14家区直单位完成五类46个突出问题整改,压实条线指导责任。

针对长期困扰企业的执法标准不统一问题,自治区司法厅组织41家自治区级行政执法单位重新梳理、动态调整行政裁量基准,化解执法标准冲突。

专项行动以来,全区共查处、纠正2件违规异地执法和14件趋利性执法案件,有效纠治违反“罚缴分离”、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等突出问题;全区查办吃拿卡要、粗暴执法41件,纠治该严不严、该罚不罚、执法不作为线索247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以及执法不作为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

减负增效并举

全力助力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钦州市多个行政执法部门推行“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行政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0%,企业迎检时间平均减少75%,跨部门联合检查占比提升至89%,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迎检负担。

“现在执法检查越来越规范了,检查频次明显减少,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钦州市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广西全面推行“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分级分类监管等措施,通过叠加执法主体、执法人员资格、检查通知书、检查结果等信息,实现检查数据互联互通,有效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检查结果公开)监管涵盖68个监管领域、42个部门、161项抽查事项,累计减少95%涉企检查,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南宁市深入开展柔性执法实践,今年以来,通过调解化解行政争议,促使行政机关撤销处罚决定12件,降罚或减缓执行141.8万元,为企业发展保留发展空间和整改时间,帮助企业经营恢复信心。

柳州市轻微不罚彰显执法温度。今年4月,某企业自备水厂尾水排放致水质余氯超标,造成下游某个体工商户钓鱼场大量死鱼。经多番协调,推动企业赔偿损失29.4万元,鉴于该企业初次违法、影响轻微且经营困难等多种从轻情节,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法不予处罚,彰显了执法为民的温度。

来宾市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助企纾困。今年5月,某共享单车公司被某部门以未办许可、擅自占道为由,扣押800余辆共享单车并拟罚款。经来宾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跨部门会商等,认定该执法无依据,责令纠正,某部门退还车辆并撤销立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强化制度创新

闭环推进问题解决

“以前我们企业遇到行政执法问题时,往往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反馈和投诉,响应处置机制给我们提供了发声的渠道,通过响应处置机制反映问题,处理效率高,还能全程追踪进度,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广西南宁京桂成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小容说。

广西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聚焦解决经营主体反映执法司法领域问题渠道不畅、推动解决不力、督办追责不实等突出问题,创新构建经营主体反映执法司法领域问题响应处置机制,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和工作专班线上线下设置的8类反映渠道,全量收集问题线索,科学设置工作流程,明确线上派单、线下交办两条处置路径,全流程闭环推进,实时反馈办理进度。

同时,设置三级督办机制,采取二次派单、制发提醒函、整改通知书、专班约谈、移送纪委监委等方式,逐级加压,确保经营主体反映的每一条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尽快办、闭环办。最后,还会嵌入随机抽查、案件评查、专项督查等质效检查措施,对办理质效再检查再督促,推动经营主体反映问题有效解决,形成了纵向贯通区市县、横向联通执法司法部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格局。

自2025年5月《广西构建经营主体反映执法司法领域问题响应处置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试行)》印发以来,截至9月30日,全区受理经营主体反映执法司法领域问题共708件,已办结644件,一级督办62件,切实为经营主体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防城港市成功依法响应处置全区首例经营主体反映司法领域问题,为企业解封账户资金91万元;北海市通过响应处置机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9亿元,有效维护了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同时,广西探索“信用修复”制度,创新推进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管理试点,实现低风险经营主体“无事不扰”,成为全国首批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率先探索信用修复“免申即享”试点,惠及企业3.2万户,帮助企业快速重塑市场竞争力,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法治日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