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检察机关做实高质效履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答好桂中大地的检察为民答卷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桂中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希望。
10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走进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对古村落保护情况开展“回头看”。“我们前年发出的检察建议,如今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护成效。”行走在平整的青石板路上,望着山间错落有致的瑶族民居,金秀县检察院检察长莫荣春感慨道。
近年来,来宾市检察机关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协同各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守护群众美好生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护古村落 留形固魂焕新生
金秀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保存了大量风貌完整、民族与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2023年7月,金秀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职能部门在对全县1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中可能存在履职不充分的情况。为提升监督实效,该院依托三级联动机制,联合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来宾市人民检察院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听取村民意见等方式,全面梳理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标志牌缺失、房屋破损、消防安全隐患及管理缺位等问题。2023年8月,金秀县检察院组织召开由检察长主持的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就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听取意见,凝聚共识。
听证会后,检察机关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提出开展集中整治、加强消防整改、融合瑶族石牌律、推动连片保护等具体建议。为推动系统治理,金秀县检察院还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建传统村落保护协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专项等机制,形成长效保护合力。
如今,检察监督引发的蝶变已悄然呈现。走进下古陈屯,青石板路蜿蜒延伸,往日杂乱的电线已被规整,民居与消防设施依标准修缮一新。“瑶居和青山绿水是我们发展的最大底气。”下古陈屯屯长盘宁勇介绍,如今已有不少投资者前来洽谈民宿合作,未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一纸检察建议,留住了传统村落的建筑之“形”,更守护了绵延千年的瑶族文化之“魂”。近年来,来宾市检察机关通过精准履职,推动形成“府检联动、多方协同”的传统村落保护大格局,努力实现“保护一村、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积极效果,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文脉贡献了坚实的检察力量。
守野生稻 护源守基保粮安
10月16日,秋阳和煦,象州县一片广袤的稻田里翻涌着金色稻浪,丰收在即。在这片金黄之中,一处被围栏圈住的区域格外引人注目,碧色点缀其间,其内正是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野生稻。
“野生稻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是水稻育种的珍贵遗传资源。”象州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在雄介绍,“在县检察院的推动下,我们及时为这片野生稻安装了防护围栏,并建立了定期巡查管护机制。如今,这片珍稀资源在检察监督的守护下长势良好。”
回顾保护历程,象州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黎娜语气凝重:“2024年初,我们在公益诉讼线索排查中发现,全县野生稻原生境从历史上记录的36处锐减至仅存3处,总面积不足5亩。这些‘水稻祖先’因管护缺失、外来物种入侵而濒临灭绝,长势衰微。”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2024年6月,象州县检察院组织县职能部门召开磋商会,就整治进展缓慢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并举行公开听证,评估整治实效。同时,聘请专家对野生稻进行品种鉴定与价值评估,为科学保护提供专业支撑。
在检察监督持续推动下,一套系统化保护机制逐步建立:通过设置防护栏实现物理隔离,防止人畜干扰;实施常态化巡查管护,及时清理入侵物种,改善生态环境;依托专业力量开展原位监测与科学复壮,促进种群恢复……
“这些稻子是‘水稻的祖先’,保护好它们,未来我们才能种出更高产、更优质的水稻!”为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推动长效治理,象州县检察院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走村入户共同开展主题普法宣传,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营造守护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
奔走在田野间的检察官,守护的不仅是几处摇曳的青绿,更是桂中粮仓的物种根基与遗传火种。近年来,来宾市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职能,聚焦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精准监督、协同治理与法治宣传,系统推进野生稻等珍稀农业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与科学修复,为筑牢地方粮食安全屏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解民忧事 治事润心促和谐
一条曾淤泥堆积的河道,同样在公益诉讼的推动下重获碧波。
提起一年多前家门口的上山河,象州县寺村镇上山村的村民们仍记忆犹新。“那时的河道淤塞严重,不仅泛着刺鼻的气味,一到丰水期,河水更会漫过堤岸,淹没农田,导致周边340亩良田被迫撂荒,大家对此都很有意见。”村民莫大英说。
“看到上山河的情况后,我在2024年1月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治建议,并同步将线索移送县检察院,希望借助公益诉讼推动问题解决。”自治区人大代表黄文鲜向记者介绍说。
收到线索后,象州县检察院随即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展开调查,于2024年8月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多方协同推进整治。
“我们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黎娜介绍,检察机关还推动建立“行政监管+群众参与”机制,动员村民参与清淤复垦,并争取资金建设永久水利设施。
如今,上山河已完成1公里河道清淤疏浚,新建的水利设施同步投入使用。上游,曾经荒芜的340亩土地重披绿装,稻浪起伏;下游,2000余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产量更提升了一成。
除了民生设施短板,矛盾纠纷也困扰着群众生活。金秀县检察院着眼于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将“石牌律”这一传统乡规民约转化为现代治理工具,将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使大量纠纷于前端疏导、在基层化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来宾市检察机关始终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通过“检察建议+协同治理”激活基层治理动能,将法治力量转化为守护美好生活的坚实屏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中彰显检察担当,以更优履职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来宾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立表示。
(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