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果园到家中,一次送达解开的不仅是“心结”
时间:2025-09-18 10:18来源:兵团长安网责任编辑: 安羽

作为民事诉讼起始环节,送达是连接法院与当事人、保障诉讼权利的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克苏垦区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深入田间地头、坚持走家入户,多方协作,打通送达“最后一米”,用“送达”传递权利保障与司法温度。

“果园送达”解心结,耐心释法暖人心

“您好,我们是阿克苏垦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工作人员……”

立案庭多次电话联系张某,其均表示农活繁忙,抽不开身,也不会操作短信、微信,不同意电子送达。

于是,干警根据送达地址赶往果园,见到张某正在打药,便上前表明来意。

“法院都不调查的吗?他一起诉你们就受理?也不管有没有道理?我不接,我只认当面跟原告说清楚,你们来没用!”张某情绪激动,接连提出质疑。

“您先别急,法院受理案件不代表支持对方诉求。开庭时双方都能举证、辩论,最终由法官依法裁判。”

“若您拒不接收材料、缺席庭审,就等于主动放弃辩解机会,反而对您不利……”

经过半小时的情理疏导与释法说理,张某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最终签收文书,并承诺会准时出庭。

“送达到家”,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米”

由于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地理位置偏、人员流动性大,不仅送达难度高,还时常出现当事人“逃避”送达的情况。对此,立案庭干警主动联合社区、网格员、连队干部,共同查找核实当事人住址与联系方式,确保完成送达。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被告李某因腿脚不便,居住于儿子家中。干警在多次上门送达未果后,委托社区帮忙留意。

数月后,得知李某返回的消息,干警立刻再次上门,终于成功将法律文书送达至李某手中。

接过文书后,李某试探着询问:“我行动不太方便,能不能在我家开庭?”干警当即拨通法官电话说明情况。随后,法官经过协调,真的将法庭“搬”到了李某家中进行审理。

“真没想到法院能考虑得这么周到,不仅把文书送上门,还能在家开庭,省去我奔波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司法为民!”

用心识别辨细节,“精准送达”护权益

送达工作既需要沟通技巧,更要求干警具备一定的侦查能力。在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叶某涉及多起合同纠纷。尽管此前案件中留存了他的地址确认书和微信联系方式,但送达时,叶某既不接电话也不回微信。

为保障叶某的诉讼权利,立案庭干警依照原地址上门送达,却无人应答。正当干警下楼时,与一名男子擦肩而过,干警凭借敏锐观察一眼认出该男子正是叶某。经核实确认身份后,当场送达材料,并详细告知庭审的重要性。最终,该案顺利调解结案。

从田间地头的耐心释法,到多方协作的上门服务,再到细致入微的当事人识别,阿克苏垦区人民法院干警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司法智慧,守护每一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他们送达的不仅是一纸文书,更是对程序正义的郑重承诺。这些点滴努力,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化为可感可触的公平正义,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