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几千公里,不用跑法院,法官在线上就帮我要回拖欠了近一年的运费,这效率太高了!”
近日,远在甘肃的货车司机李师傅通过视频连线,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的法官连声道谢。随着某物流公司将3.8万元拖欠的运输费转入李师傅账户,这起跨省运输费纠纷在3天内通过线上调解圆满解决,用司法高效回应了群众急难愁盼。
千里拖薪,货车司机的维权困境
去年9月,常年奔波于甘新两地的货车司机李师傅,与某物流公司签订运输协议,负责将一批农产品从当地运往甘肃某地。按照约定,货物按时送达验收后,物流公司应及时结清3.8万元运输费。然而卸完货验收后,该公司却以“下游客户未结款”为由,迟迟不支付运费。

此后一年间,李师傅多次通过电话、微信催要,对方始终以资金周转困难、账目未核对等理由推脱支付。
“这笔钱是我大半个月的辛苦钱,还要养家糊口,每次催款都石沉大海,我实在没办法了。”李师傅在一次与同行聊天时得知法院有线上诉讼服务平台,无需往返奔波,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向博古其人民法庭提交了立案申请。
云端调解,法官巧搭沟通桥梁
承办法官收到案件后,第一时间通过线上系统核查案件材料,并分别联系双方当事人核实情况。在沟通中了解到,李师傅常年跑长途运输,往返博古其单程就要一天两夜,不仅耗时费力且成本较高,还会耽误其他运输订单;而物流公司确实因运行困难,出现资金周转压力,并非恶意拖欠。

结合双方实际情况,承办法官提出可依托线上调解平台组织协商、传递证据、释法明理,既节省双方时间成本,又能快速推进纠纷化解。这一提议精准契合了当事人需求,得到了李师傅和物流公司的一致同意。
即时履行,司法便民的生动实践
调解初期,物流公司负责人对即时付款存在顾虑,反复强调企业经营困境。承办法官逐一展示运输合同、验收单据等证据,详细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运输合同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客户未结款”不能成为拒绝支付运费的合法理由,拖欠款项需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法官结合公司经营现状耐心劝说:“运输从业者靠辛苦钱养家,优先结清运费既是法律义务,也是公司诚信经营的基础。”
在法官的释法引导下,物流公司负责人最终认识到自身的违约行为,同意3日内一次性付清拖欠的运费。李师傅也对公司的困境表示理解,双方通过线上平台签订了调解协议。
次日,李师傅就收到了3.8万元的运费。他特意再次连线法官反馈:“本来以为要跑好几趟法院,至少得等个把月,没想到在家3天就能把事办了,太省心了!”
这笔3.8万元的运费,一头连着货车司机的生计,一头连着物流公司的诚信,在“云端”实现了快速兑现。
今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积极推广“线上调解+及时履行”模式,通过简化立案流程、打破地域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目前,法庭已通过线上方式化解跨省纠纷30余件,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5天以内,为当事人节省交通、住宿等成本数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