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行动、一次次饱含温情的守护,绘就了一幅警民同心、共建共享的平安画卷,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正以扎实行动,全力守护百姓安宁、服务社会大局。
“警医一体化”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车祸发生后,我非常害怕,当看到警察和医生一起从警车上下来,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宜昌市兴山县的谭大爷在驾车途中不慎侧翻受伤,兴山县公安局峡口水陆派出所接警后,迅速联动医务人员火速赶赴现场,妥善处置后将其安全送医。
这一场景是峡口水陆派出所推行“警医一体化”应急救援机制的具体实践。该机制以“出一台车、到两种人、快十分钟”为目标,在人员受伤类事故处置中实行警医协同作业。
在农村地区,受制于医疗资源紧张和山区道路多等因素影响,救护车往往难以及时到达。如今,警车后备箱内,碘伏、医用酒精、止血带等急救物品一应俱全,医务人员接警即出发,大幅缩短响应时间,为伤员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机会。
自机制运行以来,峡口水陆派出所多次开展急救培训,提升民警辅警现场救护能力。同时,通过警医协同作业,既压缩了救援真空期,又减轻了民警心理压力。今年,该所共处置40余起人员受伤交通事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真正实现了“同步出警、同步处置、同步善后”。
“小溪阳光”党建品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
夷陵区公安分局小溪塔派出所五十五年如一日,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小溪阳光”党建品牌,通过组建“平安信息员”“平安义警”队伍,健全“一企一警”机制,构建起警民携手、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目前,小溪塔派出所通过组建870名“平安信息员”队伍,深入4.3万户家庭,精准排查家长里短中的矛盾隐患,力争“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住在同一栋楼的郭阿姨和陈阿姨,曾因楼道杂物堆放闹得不可开交,见面就吵。“平安信息员”和社区民警多次上门,倾听双方诉求,耐心调解多次。最终,两位阿姨握手言和。如今,她们常结伴买菜,郭阿姨笑着说:“以前见面就吵,现在我们跟亲姊妹一样。”
在民生服务方面,小溪塔派出所依托“一企一警”机制,累计为企业解决困难620起;设立“零工驿站”帮助特定人群就业。同时,“党建+公益”模式持续释放温暖能量:“红石榴”工作室促进民族团结,“点亮工作室”助力戒毒康复。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魔鬼弯道”如何变身“平安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公安局鸭子口派出所从群众安全出行的小事入手,主动排查风险,创新治理措施,以最小资源投入破解辖区交通事故频发难题。
2024年,鸭子口派出所通过警情分析发现,集镇一处“回头弯”路段事故频发,仅仅几个月内发生事故40余起,雨雪天气时单日甚至超过2起。当地居民称其为“魔鬼弯道”,这也成了鸭子口派出所民警心头的一块大石。
鸭子口派出所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借调水马、锥桶实施物理隔离,强制车辆降速,自设爆闪灯和警示牌增强视觉提醒,建立动态维护机制定期巡查,通过监控查找涉事车辆,点对点联系驾驶人开展安全教育。自一系列措施实施以来,该路段实现交通事故“零发生”,群众出行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巡逻民警每周都会到这个路段巡查几次:“有一次下大雨,我们发现一个水马损坏,立即进行了更换。虽然辛苦些,但想到此地事故大幅下降,觉得一切都值了。”
交通管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
“张先生您好,我们是玉泉派出所民警。这是您昨天在玉泉路口闯红灯的视频记录......”今年8月,违法行为人张某某惊讶地发现,民警竟然上门来处理自己的交通违法行为。
当阳市玉泉派出所依托综合指挥室科技优势,创新采取“上门查处”新模式,实现交通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显著提升执法效能。
玉泉派出所通过对重点路口开展高频次视频巡查,精准识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并借助技术手段溯源锁定违法行为人。民警固定证据后直面当事人,开展现场处置与警示教育,强化法律震慑力。
“我们不只是处罚,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认识到交通违法的危害。”民警会在现场结合违法视频开展面对面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深入剖析交通违法行为的现实危害。这种直面当事人的执法方式,不仅强化了法律震慑力,还有效提升了查处效率。真正实现“查处一人、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