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村治安主任王保国走访村民万伟新(化名)家时,看到他正和邻居黄志强(化名)拉着家常。
此前,两家因房屋地基拓宽问题争执不下,如今却能和睦相处。这一转变,正是随县“逢四说事”工作法从“坐堂问诊”转向“上门巡诊”的生动写照。
邻里纠纷“上门解”
今年年初,万伟新拆除旧房时,没有征求邻居同意,也没有到村里办理审批手续,便将地基向两侧各扩宽1米。邻居黄志强认为自家土地被占,跟对方发生争执。
“要是再闹下去,说不定会出现更大矛盾。”村治安主任王保国在日常下沉走访时得知此事,第一时间联合村干部介入。他们要求万伟新先停工到村里补办手续。
接着,村党支部书记包德山多次上门,分别倾听两家的诉求,从邻里和谐角度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两家达成共识:万家填平房屋中间的沟渠,将新房外侧缩进1米,留出一条共同通行的便民通道。
“现在房子建好了,邻里关系比以前还好。”万伟新的一句感谢话,道出“上门巡诊”的治理温度。
“别看只是邻里小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变成大麻烦。”包德山说,“逢四说事”是专门解决村里这些“小事”的有效方法。
404间说事室织密治理网
20年前,“逢四说事”工作法起源于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当时两村合并,村干部由26名缩减至4名,村民因山林、堰塘等权属问题引发各种纠纷。
该村创新推出“逢四说事”工作机制。因当地方言中“四”和“事”同音,为方便记忆,2005年起,明确每月4日、14日、24日为村民说事日,让群众“说事有地方、解事有机制”。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包德山翻开一本本《民情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20年来村干部调解200多起矛盾纠纷的台账。“逢四说事”,让院子河村连续20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村”。因成效显著,这一工作法走出了院子河村,引来各地纷纷效仿,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
新时代“逢四说事”形成“一簿、两卡、三定、四热情、五公开”制度体系:“一簿”记录调解台账,“两卡”实现服务监督闭环,“三定”保障规范运行,“四热情”贯穿服务全程,“五公开”确保透明公正。从固定日期说事拓展到“每周四集中解事”“上门巡诊”,“村湾夜话”“板凳会”“家常点”更是把说事、解事阵地搬到了村民家门口。
如今,随县统一标准,设置的404间“逢四说事”室覆盖县、镇、村三级,利用“红色驿站”、凉亭、广场等打造零距离说事“家常点”98个,将矛盾化解融入家常、将共治共享融入平常、将排忧解难融入日常。
去年,院子河村建立“全国逢四说事起源地陈列馆”。这一先进工作经验不仅在随州遍地开花结果,还在浙江、河南、湖南等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
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
“逢四说事”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而综治中心则是强弓硬弩。今年4月30日,随县综治中心完成迭代升级,通过“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运行模式,使得今年2159件矛盾纠纷的化解率攀升至98.9%。
9月9日,随州市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暨提升群众平安建设满意度现场推进会在随县召开。
“建强综治中心这一主阵地,用好‘逢四说事’这一传家宝,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让平安成为随县最温暖的城市名片。”在会上交流发言时,随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庹大鹏这样说。
随县综治中心设立的“逢四说事”室,由7名专职调解员、调解专家团、“往拢咵”调解工作室组成集中办公地,12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入驻。
“我们的专职调解员有退休法官、司法所长、镇主要领导和取得法律执业资格的专业骨干,再加上带班长亲自调度联调会商,发挥县直部门办公地集中的优势,推行涉事部门响应调解‘一刻’到达,调解成功率较高。”随县综治中心主任刘遥介绍,目前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工作站)正在规范化建设与运行,截至今年9月,各级综治中心共收集矛盾5903件,有效化解率达96%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8%。
“我们将持续完善发展‘逢四说事’工作法,进一步拓宽说事渠道,务实高效解事,源头治理防事,实现群众遇到矛盾纠纷随时可说、及时可解、长效可控,让县级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统筹治理、联动指挥、高效办事的‘实战平台’。”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