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综治中心主动作为,协调组织蔡家岭村委会、司法所、法庭等多个部门,在镇综治中心内成功协调一起棘手的劳务纠纷。此次调解不仅有效解决了双方矛盾,更切实维护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案件追溯:务工受伤起分歧,矛盾升级存隐患
2025年4月,蔡家岭村一名村民在当地某公司务工期间,不幸发生意外受伤。由于双方在事前未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事故发生后,在赔偿金额的认定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尽管双方曾多次尝试协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矛盾也随之逐渐升级。
9月24日,茶店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活动中,发现该受伤村民情绪异常激动,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在场的群众见状,急忙上前劝阻,才暂时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恶化,事态得以暂时平息。然而,工伤赔偿争议这一核心矛盾仍未得到有效化解,随时可能再次引发冲突。
耐心化解:多部门协同发力,法理情理双管齐下
在对该劳务纠纷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并判定风险程度后,9月29日上午,茶店镇综治中心迅速行动,组织当事人前往镇矛盾纠纷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初期,工作人员分别与双方沟通,详细询问冲突的起因与经过,全面掌握事件具体情况,同时耐心听取双方诉求。此外,工作人员仔细核查受伤村民伤情诊断报告、医疗费用清单以及误工损失等相关明细,为后续调处工作奠定了坚实事实基础。随后,综治中心邀请派驻律师到场,向双方当事人充分宣传与劳务纠纷、工伤赔偿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疏导双方因矛盾产生的负面情绪,劝说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详细讲解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优势,如耗时短、成本低、不伤和气等,引导双方依法妥善化解矛盾。
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双向劝导”策略:一方面,向公司方详细说明该村民因工受伤后的实际困境,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促使企业正视自身义务;另一方面,向受伤村民客观解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成本。终于,经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法律顾问的共同努力与耐心调解,当事人与公司之间对立情绪逐渐缓和,双方最终在多方见证下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劳务合同人身伤害赔偿调解协议》,至此该起劳务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案件启示:多元化解显成效,优化机制促长效
此次劳务纠纷的成功调解,是茶店镇综治中心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地见效的又一实践成果,为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方面,“部门联动”提升解纷效能。通过构建“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法律顾问”的部门联动模式,有效整合了多方解纷资源,打破了部门间的沟通壁垒,形成了工作合力。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更凭借各部门的专业优势,确保了调解结果的专业性与公正性,让矛盾化解更有保障。
另一方面,“法理情理结合”实现双重效果。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法理为基、情理为桥”原则,既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确保调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注重通过情感沟通拉近双方距离,化解对立情绪,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最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