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宜都市:建强综治中心“主阵地”,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时间:2025-10-28 09:26来源:湖北长安网责任编辑: 安羽

近日,在湖北省宜都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农民工王某看着手中那份具有法律保障的调解协议,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此前,包工头黄某以工程款未结算为由,一直拖欠王某等七名工人28000元劳动报酬。多次追讨未果,这笔“血汗钱”成了工友们的心头大事。

面对农民工的急切诉求与包工头短期内无力支付的现实困境,宜都市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统筹法院、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等力量介入调处。调解员并未“一调了之”,而是精准把脉,设计“分期支付”与“司法确认”的组合方案,既为承包方纾解了资金压力,更通过设置“加速到期”条款,为农民工权益上了一道“法律保险”——若首期款项未按时到账,工友便可就全部欠款申请强制执行。

这份带着司法强制力的“定心丸”,成功化解了这起可能激化的群体性纠纷。这是宜都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统领,高效化解基层矛盾风险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工作目标,在建强工作阵地、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基层队伍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夯实平安稳定根基。

高标准建设

打造“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

宜都市委、市政府秉持“实战、实用、实效”理念,高位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今年5月,建筑面积达3532平方米的新建市级综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该市基层社会治理阵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治中心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打造、规范化布局,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调度、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心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推行“1+6+N”工作模式,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信访、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人社等6个部门具体负责,并带动多个重点单位及乡镇(街道)选派58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常驻;同时,整合交通事故、知识产权、医疗等11个专业调解委员会联合入驻,并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轮驻制度,26名专家定期提供专业支撑,真正实现了群众化解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全方位防控

构建“三级联动”风险化解格局

为提升综治中心实体实战化运行水平,宜都市研究制定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清晰界定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的职能职责与运行机制,形成层层负责、联动响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在基层末梢,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充分发挥“平安前哨”作用,组织网格员、治安中心户等力量,通过线上日报、线下周例会等方式,敏锐感知并及时上报苗头性风险信息。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则压实“一线处置”责任,有效整合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人民法庭(“三所一庭”)资源力量,构建“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四调联动模式,变部门“单打独斗”为“抱团攻坚”。市级综治中心聚焦“指挥调度”中枢职能,创新建立以警情、访情、舆情、诉情、民情为重点的“五情”研判机制,实时汇聚数据,动态监测预警;并通过建立“指挥调度—跟踪督办—反馈评价”闭环管理体系,确保风险隐患处置精准高效,为全市平安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实举措强基

筑牢“全链条”社会治理体系

宜都市坚持将基层队伍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不断织密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织紧织密末梢治理网络。由综治中心统筹,在农村地区选优配强4461名治安中心户,每名联系服务10—20户群众,通过建立湾组群、召开湾组会等形式,实现治理更扁平、服务更精准。在城市社区,发展“丹阳义警”“九州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持续强化“警民联动”的平安巡防模式。大力推广“政企网格融合”模式,整合各类资源,构建“1+N”组团式网格服务体系,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能力素质提升与源头防范。严格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围绕市、镇、村三级干部,聚焦基层政法干警、村(社区)治调委员、网格员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基层平安工作者2300余人次。同时,坚持开展“民情走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三访活动,组织352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群众家中,面对面了解诉求、实打实解决问题。据统计,今年以来,各地各单位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风险746起,并对32个重点信访问题实行“一案一专班、一案一策略”攻坚化解,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宜都市通过系统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实战化运行,正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